
作为莲湖区居民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的街道之一,红庙坡街道面临着老旧小区治理难、邻里关系疏离、服务阵地远、新就业群体融入浅等基层治理“挠头事”。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主线”,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青一新”四大关键群体需求,穿针引线、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将治理的“千条线”织成家门口的“幸福锦”。
一老嵌入式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每天上午十点,青门社区天赐苑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七八位老人正围坐一桌,一边切磋棋艺一边唠着家常,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隔壁书画区,李奶奶正精心绘制一幅团扇,墨色竹叶渐渐在绢面上显现。她说自己天天来报到,就像回了“第二个家”。

针对辖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红庙坡街道党工委精准发力,打造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在永安社区,创新引入嵌入式养老服务,让专业照护与温情陪伴近在咫尺。党组织牵头,资源下沉,不仅解决了老人用餐难题,还提供棋牌娱乐、健康讲座、书画交流等丰富活动,充分让养老服务从有到优,托起了辖区老人稳稳的幸福晚年。
一小暖心托管解民忧守护成长“小太阳”
“妈妈你看!这是我做的太阳能小车!”小朋友滔滔不绝地对妈妈介绍着自己手工课上的作品。这样的场景,在红庙坡街道的寒暑假托管班里几乎天天上演。

孩子放假“看护难”是困扰不少双职工家庭的难题。红庙坡街道党工委将“一小”服务作为民生关键,积极链接拓展社区托育功能,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等阵地,精心组织公益性质、普惠多元的寒暑假托管服务。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得到安全看护,更有趣味手工、科普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孩子们假期有去处、成长有陪伴,切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为辖区“小太阳”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一青社区夜校燃旺邻里“烟火气”
如何让社区更有温度,让年轻人动起来、融进来?梨园社区的社区夜校给出了红庙坡的精彩答案。这个由党组织精心打造的“社区客厅”,精准对接青年“充电”需求,开设瑜伽、书法、街舞、葫芦丝等10余门课程。下班族带着瑜伽垫来塑形减压,年轻人聚在一起学习新技能、发展新爱好。今年以来,120多场课程服务超2000人次。更为可贵的是,夜校低偿运营的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服务更可持续。

现在,这里已成为社区最聚“人气”的地方——瑜伽垫上结识了新邻居,书法课里认得了老前辈,课间课后拉家常、增感情。社区夜校,不仅点亮了青年的兴趣之光,更焐热了久违的邻里温情,让社区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一新“小哥”变身治理“新力量”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小哥,是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也是红庙坡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街道党工委主动破题,将他们视为社区“新家人”。红辉社区创新打造“辉小哥”志愿服务品牌,30余名小哥组成了一支特别的“移动探头”队伍。他们利用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参与文明劝导、安全巡查,发现楼道堆物、通道堵塞等问题,随手拍、即时报,成为社区治理的敏锐“前沿哨”。

同时,街道在“莲心港湾”红色驿站和“小哥广场”提供免费充电、应急药品、爱心车位等10项全年无休的暖心服务,让小哥们“累了能歇脚,难了有人帮”。从服务的“过路人”到治理的“当家人”,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红庙坡“大家庭”,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澎湃的“新鲜动能”。
如今漫步红庙坡,嵌入式养老让老人安享晚年,普惠托管让孩子快乐成长,社区夜校点亮青年生活,“小哥力量”守护街巷平安,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汇聚成家门口的幸福升级。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笔”,用心用情用力在群众家门口“绘制”幸福图景,将“各自为战”转为“共建共治”,把“民生痛点”打造成“治理亮点”,让小幸福在家门口蓬勃生长、温暖升级!
编辑:莲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