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春暖花开,不少社区老年课堂陆续开课。在莲湖区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社区老年课堂已经形成“天天有课上堂堂不重样”的特点。记者走访发现,该课堂经过多年发展,一些居民学员通过才艺提升转型为教师角色,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反哺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王海云和李洁就是典型代表。

回馈“音乐启蒙之恩”
2月26日上午,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党员活动室不时传来悠扬的葫芦丝乐声。61岁的李洁正在为老年课堂的居民学员演示葫芦丝颤音技巧。义务执教8年,李洁始终记得自己是从社区老年课堂走出的学员。
2016年8月,李洁在劳动公园闲逛时,碰见几位老年人在练习演奏葫芦丝。此前,曾多次到云南出差的她深深被葫芦丝演奏打动,却苦无学习机会。获悉这些老人是在桃园路街道劳动一坊社区老年课堂参加葫芦丝学习,她就毫不犹豫报名成为居民学员。
从葫芦丝演奏零基础起步,她每天练习两小时,半年后已能演奏《竹林深处》等专业曲目。技艺精进后,李洁又到专业培训机构,自费进行系统学习,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2017年,社区老年课堂春季班开学时,葫芦丝班教师因故离职,社区负责人便邀请李洁这位“学霸学员”接过教鞭。为担起教学责任,李洁半年内连考初、中、高级教师资格证,还赴云南参加葫芦丝演奏比赛。
8年间,劳动一坊社区老年教育融入第一中心社区,上课地点由原来的西才小区挪到如今的第一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李洁始终坚守在老年课堂葫芦丝班的讲台上。
为照顾居民的学习热情,李洁开创“分级教学”模式,按演奏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型,分类指导。授课高峰期,她一周要上四节课,学员近30人。除了工作日的老年课堂外,她还在周末开设青少年班,先后带出7名葫芦丝十级少年演奏者,还把演奏能力出色的老年学员组建成乐队,多次参加社区文艺展演。看着学员们从吹不响音符到登台演奏,她就觉得自豪。“教学相长,我通过这些年的教学,为社区培养了一批葫芦丝演奏人才,我的演奏能力不但得到了提升,退休生活也过得更加有滋味。”李洁说。
今年,社区老年课堂的葫芦丝教学缩减为初、高两个班级,每周一、周三上课,目前仍有20余位“元老学员”坚持跟她学习。
用剪纸纽带“剪”出温情
现年70岁的剪纸班教师王海云,也是社区老年课堂孵化出的教师。

2013年,喜爱传统文化的王海云了解到劳动一坊社区有毛线钩织、剪纸等老年课堂活动,就进入剪纸班学习,并很快掌握了剪、刻等技巧,还成为剪纸班的班长。此后,在老师指导下,她和其他学员参加了省级、全国级剪纸大赛,收获颇丰。尤其在比赛过程中,她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受他们指点,王海云摆脱模仿剪图案,设计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2018年,剪纸班老师因年纪大、身体不佳等原因退出教学,王海云接过教鞭,当起剪纸班老师。“剪纸课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大家可以在谈笑中完成创作,所以,吸引了不少人来学习。我个人喜欢传统文化,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钻研,也能助力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王海云说,在教学过程中,她也不断参加各种比赛,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先后获得一项国家级比赛二等奖、两项省级比赛金奖。
迄今,王海云已先后培养出150多名居民学员,大家以剪纸为媒,“剪”出快乐,丰富晚年生活。王海云还带领剪纸班学员定期为社区孤寡老人送窗花、节日题材剪纸作品等,用艺术情怀传递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在社区教学这么多年,让王海云最自豪的事是:2020年8月,她和20多名学员经过半年多时间,剪出15米长的《56个民族》长卷剪纸作品,献礼十四运。如今,这件作品长期在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展出,成为展现社区老年课堂教学成果的“活名片”。
受身体影响,今年社区老年课堂春季开班后,王海云将剪纸课程频次缩减为每周1次。她表示:“是社区提供的学习平台让我在传承剪纸文化中实现自我价值。我将尽我所能回馈社区,助力社区老年教育发展。”
编辑:莲湖融媒